正文

识人有法与无法(下)

(2023-07-10 12:33:31) 下一个

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出相人大则:“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为善者,善无不至;挟才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比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为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矣,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这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致于颠覆者多矣。凡用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而《人物志》的作者刘邵则从性格得失来谈用人之道,他认为:人之性格,“厉直刚毅,才在矫正,失在激讦;柔顺安恕,每在宽容,失在少决;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在多忌;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地多疑。”

以上各家之说,说法有异,但原理一也。都是从一个人的立身行事观其德才高下,这应该说是较为科学的法则,任何人,无论他再怎么善于伪装,欺骗的伎俩久了自会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可谓千古第一奸与诈,可日子长了,杨修便看得清清楚楚,当然最终也因而导致杀身之祸。我想,偌大曹营,绝对不只杨修看得清楚,只不过是因为远祸保身而不说罢了。所以,一个人平时处事待人,无不会显现出他的内心世界,只要察其言而观其行,判断一个人才智高下、品德优劣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但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手握权柄者往往不会这样去做,因为上述种种识人之法,要保证其准确性,就必须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考察人者要出以公心,不能掺杂一点私情杂念,要亦如诸葛亮《出师表》所云:“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秉乎公心,一视同仁,真正是为民立命,为国选才,这样,上述识人之法才有可能达到目的。如果象韩愈《朋党论》所说的:“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小人所好者禄位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如此小人当道,朋比为奸,相人识人,无不小人。还有一种,居上位者,并非奸佞,但本为鲁钝,不辨贤愚,如司马衷问蛙之流,亦不可识人。所以,我一直认为,考察干部政绩种种,其实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他的识人与用人!用人当则业成民安国自强,用人不当则事败民苦天下乱任一人看似小事,实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情,惜乎为许多当政者不悟,或知而故作不悟,何故?逞一己之私也。因为考察干部并非难事,别说今天国民素质大大提高,使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真正相信群众的火眼金睛,妖怪是无所遁逃的。就是有如古代,重“六戚四隐”之察,识人也不会错到那里去。所谓“六戚四隐”,六戚指父、母、兄、弟、妻、子;四隐指朋友、老相识或同事、乡亲和邻居。是说鉴定一个人的品质,也要听取他六类亲戚和四种接近他的人的评价。因为这是对他最为熟悉的人,如果是站在公正立场上,他们的看法一定是客观和全面的。想那赵王就是不听赵奢的极力反对,任命其子赵括为将,最终导致长平惨败。所以说,识人并不难,关键问题多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昔日任职某高校,尝见有奴才某,专逐主欢,逢迎左右,卑贱猥琐,众人不齿,唯主子喜之爱之恨不得以之作为龙阳君。斯时校有副职某,与众人一样鄙视奴才,可二年之后,正职因故而离任,此副职升为主子矣。众以为奴才终成南郭,当吹竽无术矣。然不出数日(此处实录,决无夸饰,确实在数日内奴才某即将新主子完全摆平),旧奴才翻作新奴才,不仅忠于新主子,而且断然倒戈极力讨伐旧主子,新主子更是喜之爱之恨不得亦作断袖之举。对于奴才之人品德性,新主子识之清楚,何又如此,私欲所致也。任你是人才怎样废寝忘食去做好工作,远不及这奴才搔搔痒擦擦背令人骨酥体舒心花怒放。况那些人才,时不时还要犯上提意见捋虎须,叫领导怎么能爱你。所以,无论谁做主子,奴才都会被重用提拔,决无下课之虞。

曾奉劝一些领导,作为领导,身边有奴才,是很正常的事儿,没有搔痒的,这领导当的不舒服,百姓也可体谅;但问题是应该把握个度,一是奴才不宜太多,有一、二个侍候侍候就行了;二是身边同时还要些人才,让他们去干点正事,尽管真正利国惠民的业绩对你的升迁没有多大作用,但为官一方,在百姓中多少留点政声也无不可。你可以重用奴才,但也别忘了利用利用人才。这位领导当时听了,颔首不已,但时间一长,我这番进言最终还是让他抛到了爪洼国,无他因为有了奴才侍候太容易令人忘乎所以。不过,这位领导因为自己全为奴才所包围,最后还是栽在奴才的阴谋中。

说起来领导都是聪明人,不是人杰,焉能为人上之人;可是在识人上,有些领导硬是昏愚很很,明知他昨天在旧主子面前极力毁损你,当今天你做新主子时他又可对你投怀送抱、对昨天的主子投井下石极力毁损。就算你做了主子急需奴才,难道不可重新招纳?要知道他可以如此对待前主子,就一定会在你下台以后如法泡制让你气死也没商量!“评价一个人的好坏,不要看他对你怎么样,而要看他对别人怎么样。”敝人这一“名言”绝对真理,只是这最浅显的道理,我们最聪明的领导却不懂,真是悲哉哀也。至少领导们应清楚,奴才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对着你,而是冲着那个“长”,有朝一日你不“长”了,在奴才心中,你也许连狗屎都不如。领导你相信不,估计在位上谁都是不会相信我这话的;等到下了台,他才明白,只可惜,晚了!这真是做领导的悲哀。先圣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然。

有一次坐公交车,我上车时身边还有二个座位,要知道,上公交我一般不占座,因为一见老、病必须让,免得麻烦。这时,一位大爷拄着拐杖上了车,我连忙招呼老人坐下,可正当老人要坐下时,一位时髦青年把老人推了个趔趄,如果不是我挡着,老人绝对摔倒了。这青年一屁股坐下,又用伞占了另一空位,招呼跟在后面的女孩坐,我想这大概是他女朋友。说真的,当时我心里特气愤,你为女友抢个座,我能理解,但你自己可以站,留个座给老人不行吗?假如我是这女孩子,决不会嫁此等男人,一件小事,已足见其品德低下。可一看那女孩,则根本不是我一样的想法,她坐在那里,满脸的得意与幸福,我还能说什么呢。

其实,这也是识人之误,嫁这样的男人,我不相信她会幸福。同样,当政者不识人,有时也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信你看着,只要中央真正推行用人问责制,就一定是这样的结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初春时节 回复 悄悄话 很好的文章,扎扎实实的内容,还有实实在在的出处,不容易。谢谢作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