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人盛夏消暑录(中)

(2023-09-23 19:28:49) 下一个

古代,窑洞也是贫苦人家避暑的好方式,陕北人几千年来居住的窑洞充分证明,窑洞能很好地隔绝热空气。但窑洞要求土质坚硬,南方土壤达不到要求,但人们多在屋后山脚下挖二米见方的小窑洞,或利用冬日储存红薯的地窖(亦是依山而挖的平窖),一人一椅,躺在里面,非常凉爽。

另外,到了明代,有人在室内掘井纳凉,高濂《遵生八笺》中记载,“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就是在屋子的中央打一口深井,井的顶上盖一层长年盖死的石板,石板中央留下一个空洞用来散发水汽,人在石板上一站,就能感到有一股沁人的凉气涌出。今天,在黄山古徽州的西递宏村,还保留了这样的一个室内土井。

二曰枕凉席。古代没有空调,为了凉爽,便在睡具上做文章。南方盛产竹子,竹性清凉,于是,古人充分利用具有降温功效的竹子做成躺椅凉席,白天选择树荫处,仰卧于躺椅;傍晚择风处纳凉,无一不是竹席。用竹子制成凉枕,既凉爽又舒适;当然还有瓷枕,但睡起来不如竹枕舒适。至于玉枕,冷而冰,凉而不寒,但那是帝王公侯的奢侈物。所以老百姓只有竹枕,但有了竹枕和竹席相结合,便可以达到更好的降温效果。

还有竹夫人,是一种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长约1米,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在睡觉的时候可以抱着,或者用来垫脚。利用“弄堂穿风”的原理,即便大汗淋漓,抱着竹夫人,汗意也能一点点褪去。

之所以叫竹夫人,是因为它可以像夫人一样搂着睡觉。讲究的人家,还会在竹夫人中间放上薄荷、茉莉花、栀子花等香料,让你清凉的梦中更有一份清香。

三曰着凉衫。夏天太热,选择薄的衣衫,也是古人一种防暑降温的方法。在“富人披丝绸、穷人穿麻布”的古代,劳动人家只配穿麻布。其实,麻布比现代人穿的棉和化纤制品都要凉爽。古人会专门织一种稀疏的麻布,用来给男性做薄衫;古人的薄衫没袖子,如同今天的汗褂子,是很凉爽的。

还有,古代打赤膊的习惯和开裆裤的服饰特点,也是夏日的理想穿著。男人夏天 “打赤膊”,今也有之,但远不如古代普遍。汉中叶之前,人们都是穿“开裆裤”,外着一裙。据一些专家考证,部分朝代的女性夏天则一直流行穿“开裆裤”。因为古代女性一般是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连体的一种服装),里面穿衣,衣就是内裤的原始雏形,仅有两只裤管,上端用带子系在腰部,没有裤裆。当然,这种开裆裤外面还会穿前后两片“裳”。好在古代女性仪礼甚严,行不迈大步,坐不张开腿;不然,这样的穿着凉是凉快,但容易走光。

曰啜凉饮。今天的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古代没有冷饮;古代帝王夏日有冰,什么冷饮都不缺,但贫苦人家也有办法,比如沉李浮瓜的消暑妙法古己有之,即把瓜果浸泡在井中冰凉的泉水中,捞起食用,暑气顿消。此外,古代还有许多清火去暑的饮品,如莲子汤、凉粉、酸梅汤、西瓜汁、绿豆汤等;还有用降暑中药熬制成的凉茶,随时饮用。这些饮品冰,但清热爽口,受人欢迎。

唐朝末年,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硝石,无意中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使水的温度降低,甚至结冰。于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这种特性,在夏季制作冰饮料。具体做法是将糖、香料、水果放于罐中,再倒入水;取一个大盘,在盘内盛上水,将罐置于大盘水内,不停地在盘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就结成了冰。宋代,普通人家就能在市面上购买冰饮,例如冰糖冰雪元子、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绿豆水、荔枝膏水等,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冷饮店经常要开到夜半三更才打烊。到了元代,商人们在冰饮中加入果酱和牛奶,调至而成“冰酪”。后来,这个技术被意大利商人带回了欧洲,英国人渐渐发展为现代的冰淇淋。清代时,已经有人挑着冰棍沿街叫卖了。

曰享凉冰。夏日以冰为伴,利用冰块降温,这是宫廷官府、帝王将相、豪门贵胄之家的高级享受。3000多年前,古人就懂得冬冰夏用了。商朝时,人们就会把冬天的冰藏在地窖中,到来年盛夏,便取出来置于室内或冰镇食物,以应对难耐的酷暑。《诗经·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入凌阴”,写的便是冬日取冰的场景。附带说明一下,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种历法,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二之日即今农历(夏历)之十二月,三之日即正月。冰窖有大量冰的堆积,所以温度降到零度以下;然后覆盖上大量的稻草、枯叶等隔热介质,以减缓冰块的融化。至于冬天不结冰的南方,到了唐末,人们以硝石制冰,南方人也过上了夏天有冰的生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