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版
loading...
节目
电台
主播
搜索
首页
新闻
读图
财经
教育
家居
健康
美食
时尚
旅游
影视
博客
群吧
论坛
电台
关注
首页
要闻
精选
悦读
小说
听书
历史
评书
相声
名家
全部电台
乱世枭雄杜月笙传奇
北极冰枫
杜月笙(1888年——1951年),男,原名杜月生,后由章太炎建议,改名镛,号月笙,江苏川沙人(今上海浦东新区),是近代上海青帮中的一员。 1902年,杜月笙进入时为青帮上海龙头的黄金荣公馆,负责经营法租界的赌场“公兴俱乐部”。 1925年7月,杜月笙成立“三鑫公司”,垄断法租界鸦片提运。1927年4月,杜月笙与黄金荣、张啸林组织中华共进会。 1929年,杜月笙任公董局华董,这是华人在法租界最高的位置。1929年,杜月笙创办中汇银行,涉足上海金融业。 [1-2] 1949年4月,杜月笙前往香港。1951年8月16日,于香港病逝,终年63岁。
暗杀之王王亚樵
小瓜头
作者窦应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聘任制作家。笔名河西客、雪帆等。长篇作品多以近代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要描写对象。1984年以来已发表实性文学作品逾千万言。其小传曾被收入《当代辽北文艺界知名人士传略》、《中国名人大辞典》、《世界人物辞海》和《二十一世纪人才库》等。《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赵四小姐》一书为作者的第34部长篇作品。 一代乱世枭雄的风流艳史,一个热血杀手的悲剧人生。敢同杜月笙、黄金荣公然叫板争霸上海滩的斧头帮帮主誓与蒋介石、戴笠不共戴天的豪杰之士,人称"江淮大侠""暗杀大王""风流杀手"。他策划了一系列惊天大案:谋杀蒋介石,枪击宋子文,炸死日军指挥官白川,刺伤汪精卫。他风流成性,一生拥有众多倾国倾城的女人;然命犯桃花,一代枭雄竟毁于见利忘义的情妇之手,他崇尚以"五步流血"的暗杀手段除暴安良,救国救民,而他自己却也落得个被他人暗杀的可悲下场。军统特务竟残忍地剥下他的脸皮去向戴笠请功......
张鸣|历史与看客
忆笙歌
《知识分子丛书:历史与看客》精选了张鸣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类杂文30余篇。全书分三部分《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回音》,每部分由十篇左右的杂文。如《世纪末的看客》、《两个糊涂丞相的故事》、《林则徐的澳门之行》、《簧声戏影里的西太后》等,尽量把历史那些引人深思、可以为镜的历史小故事,以诙谐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并加入作者独特的理解,从而借古喻今,引人莞尔,又引人深思。
【刀尔登读史】旧山河
赵百川
知名文史作家【刀尔登读史】系列第二部说的是古人旧事,揭的是中国人骨子裡至今仍挣不脱的秉性脾气。刀尔登是谁?谁是刀尔登?他是网络上最脍炙人口的文史杂谈家,但万不可称他为“网红”以透彻犀利的文笔闻名,却少露脸于时闻当下;世人爱传他是“现代隐士”,他抗辩:“隐士是可以做官而不去做的人,至于我,连个副组长也没人请我去做,怎麽会有隐士的资格?”有人认为是北大中文系的近世才子,但据说他闻之必厌。有人评他继承鲁迅文风,是王小波后第一文章高手。他遍览群史,却未被充斥在史书中的“忠臣节士”给僵了脑袋,他谈嵇康、论杨朱,感叹自古惯以“大忠大义”对个体道德绑架,个人自由空间不可得,对独立精神的坚持更是困难重重。刀尔登点出这些缠绕在中国人意识深处挥之不去的“老毛病”,引领我们重新思考,眼前的是“新时代”,还是一样的“旧山河”?以另类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重看历史中的各色人物与轶事,刀尔登挑出隐蔽在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毒瘤,探讨个人与群体、国家之间的关係:感叹不服从“主流价值”的嵇康终因“不合群”而招致杀身之祸;讲东林党讨伐魏忠贤,并非“君子小人不两立”,而是士子为政治失败寻找替罪羊,使人们的愤怒不致射向自己;讲法儒当道之下的巍巍皇权如何打著“忠君爱国”的名义管理民众,致使“贵生重己”的杨朱等人被视为不忠背德。刀尔登貌似谈论绝尘古事,细看却处处映照著现状,见人之所未见,引领我们去思考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给中国历史、给人们、乃至对当下带来的影响,并感慨“人的生命属于自己,是最简单也最经常被忘掉的道理,因为有那麽多力量致力于让大家想不起这个道理,而且总是成功。”以文字为刀,刀尔登使劲将这张几千年来不断被加固的思想网络捅出口子,并反思生逢“盛世”的我们究竟身处的是一个新时代,还是同样的“旧山河”?
明清十大奇案
也空
人们所说的奇案,奇在哪里?奇就奇在他们难于一下被看到真相,难于一下被认识其本质。这些奇案往往勾连缠绕,扑朔迷离,然而这些奇案的背后也往往大有文章,隐藏着天大的秘密,如果细心剥茧抽丝,找到源头,又往往会使人大惊乃至大悟。通过细节观察大势,通过奇案去揭示本质,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思考。本书所选的十个奇案,有的已为大家耳熟,有的则少有所闻,但不论熟与不熟,作者对此都有自己独特的分析,他以巧妙的叙述引人入胜,并以独特的分析带我们深思。
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赵百川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是卡尔·波普尔关于政治哲学的一本著作。本书批判历史主义的目的论(历史发展有必然性,历史根据普遍规律而发展,人的主观意志不起作用),批判对象包括柏拉图、黑格尔和卡尔·马克思,指他们以历史主义为依托、巩固自己的政治理念。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孙隆基
寒音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其实探讨的正是个人与社会,在20世纪的中国受到哪些因素的左右。“仁者,人也。”儒家思想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理结构,中国人缺乏自我自主意识,也是其中一斑。全书视野开阔,令人心服。大约在十七八年前,有一本书悄悄地在大学里流传,与其说书,不如说是一份复印本,篇名叫《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名为孙隆基,据说他是香港人,而且到美国留的学。那个时候,正是“文化热”如火如荼的时候。文化人见了面,就要谈文化。书也是这样,只要染上“文化”二字,就立即洛阳纸贵,印个四五万册,是家常便饭之事。在这本书里,孙氏不仅谈文化,而且还是文化的深层结构,这就不能不撩拨起大家的好奇心了。
世界历史
银杏菇靓
《世界历史》是一部跨越国度、跨越时空、跨越民族,以人类社会发展史为题材的有声纪录片。它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自远古人类起源到万隆会议的浩瀚历史图景,全面地讲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杨继绳《墓碑》
秦汉文长
《墓碑——一九五八—一九六二年中国大饥荒纪实》,历史著作,新华社退休高级记者杨继绳著,内容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年大饥荒,2008年12月由香港天地图书出版,此后多次再版,持续热销。自由亚洲电台称为“最畅销的中国禁书”。 2012年英、法、德、日文译本发行。杨继绳因《墓碑》而获得多项荣誉和称赞。
《古拉格群岛》索尔仁尼琴
人间HYDE
《古拉格群岛》(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全称是《古拉格群岛,1918—1956,文艺性调查初探》,是由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该书创作于1962年至1973年间,于1973年首次出版。全书分监狱工业、永恒的运动、劳动消灭营、灵魂与铁丝网、苦役刑、流放、斯大林死后7部,既以“群岛居民”的经历为线索,又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古拉格群岛》中描述的自1917年起近四十年期间囚犯的各种人和事,实际上反映的是苏联“古拉格”成立之前和之后近四十年期间苏联境内劳改营、监狱和边远地区开发建设事情,以及对同“古拉格”息息相关的数百个人物命运的描写。《古拉格群岛》名称的实际所指是——“作者把‘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管辖下的全苏的劳改营比作由一个个孤立的、与世隔绝的‘劳改营孤岛’所组成的‘群岛’”,并通过七个部分,约一百四十万字对“群岛”的各种人和事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
《路易十四时代》伏尔泰
布达林海
伏尔泰(1694—1778),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路易十四时代》是伏尔泰的三大历史名著之一,记录了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的社会面貌,在传统历史叙述的政治、军事角度之外,对财政、贸易、宗教、哲学、文艺、科学皆有涉及,侧重点在于这一时代中人类的精神文化所取得的成就而非路易十四本人。伏尔泰第一次把人类精神的进步摆到应有的地位上,可以说,本书是阐述人类文明的最初尝试,开世界文化史的先河。这本书在法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法国历史学家米什莱和朗松认为:“每一章都是一篇明晰畅达和智慧满溢的杰作。”
《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
渊盖
“理论的和善与行为的强暴形成对比,这是法国革命最奇怪的特征之一。” 出身贵族,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的最后著作,为我们揭示了最深刻的大革命真相。正如作者在前言里所说,他的这本书不是为了讲述这一段历史,而是志在思考,研究,透视这场大革命。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Spencer Johnson
★为什么中国走向大一统,欧洲发展出列国并立的局面?★16世纪以来,面对西方,中国为何无力招架?★中华文明的复兴,机遇何在?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从全球大历史的视角,以两条主线分别勾勒出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路线图:两者长期以来平行发展,也存在各自发展的“峰与谷”及转折点;最终,中国形成大一统国家,欧洲走向了列国并立,直至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明清以来中国一落千丈,欧洲人则发现新大陆,开启了以工业革命为基础的现代文明。从此以后,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只能扮演追随者的角色。本书从地理环境、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以两相对照的方式剖析了两者的成败因缘,并指明了中华文明复兴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唐诗三百首》原文朗读
东海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甚广的唐诗选集,编者是清朝的孙洙(蘅塘退士)与其夫人徐兰英,成书于乾隆年间(公元1763年)时。道光年间,上元女史陈婉俊(字伯英)与其弟陈晋蕃补注。共收录了77位作家的311首诗。
欧洲中世纪史
贺青莲
作者: 朱迪斯·M.本内特。“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灾难性的时代。”这种过时而不可信的说法广为流传,时至今日,提及中世纪,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依旧是“黑暗”“落后”这样悲惨的印象。但实际上,中世纪并不是一个粗野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甚至是有着种种进步的时代。本书正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远望早期的社会动荡、帝国分崩,俯瞰中期的人口增长、城市发展,近观晚期的灾难和裂变,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中世纪。书中还添加了不少关于拜占庭的内容,形成了更为完整的中世纪发展历史。作为一本美国高校入门欧洲中世纪史的教材型读物,本书从中世纪欧洲的各种要素出发,融合了许多趣味性的历史故事作为“补丁”,并努力建立要素之间的联系。
明朝那些事儿-叁-朱高炽、朱瞻基篇
布达林海
大明王朝通过永乐大帝朱棣的努力,已经进入盛世。《明朝那些事儿-叁》中,朱棣的长子朱高炽经过政治斗争坐上了皇位,也就是明朝的仁宗皇帝,由此拉开了 “仁宣之治”的序幕。但“仁宣之治”前后却不过只有十一年的时间,之后的明朝便进入了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土木堡之变”导致英宗被俘、二十万精兵毁于一旦。幸得于谦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然而,即便是智勇道德如于谦,也难免被人迫害。这一切追本溯源,都是因何而起?土木堡之变,英宗为何对王振言听计从?而王振明明是个自阉入宫的宦官,却又怎么成了皇帝的老师?千古名臣于谦,为何在关键时刻抛弃了英宗,转而辅佐英宗的弟弟登基,这中间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本册高潮迭起,历经仁宗、宣宗、英宗、景宗、宪宗五朝,可谓在波澜起伏的乱世中,英雄小丑纷纷登场,演出的连台好戏!
方志远:王阳明的入圣之道、事功与学问
也空
王阳明是“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但是,几乎历史上所有的伟大人物都逃不了世人对其毁誉参半的评价,王阳明的“心学”,被贴上了“主观唯心”的标签,曾经被视为“邪说”,而在气节、文章、功业即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中,黄宗羲和后来的“王学”研究者往往有意无意忽略王阳明学术过程中功业和气节的作用,而对王阳明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思想家”的这个层面,而总是忽略掉王阳明的“实践家”的身份,方志远在文中说到“在王阳明那里,没有不落在功业上的学术,也没有离开学术的功业,他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
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燕三条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由奥地利犹太裔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一部历史传记文集。 此作品并非以历史分析的口吻叙述,而是以浪漫化的文法,将历史上著名的事件重新演绎。茨威格在本书序言中写到:“在这本书中,我们将在不同时代和领域里回顾那些宛若星辰般永远散射光芒,普照暂时黑暗历史夜晚的群星闪耀的时刻”。在1927年底,即茨威格生前发行的初版中收录五篇文章,在1943年德文版又有七篇文章收录在内。如果考虑到英文版1940年收录的两篇,则共有十四篇文章。其中描述俄国文化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分别以诗歌和剧作形式描绘。
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
果哥
作者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国著名哲学家,直觉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其创化论反对机械论。本书初版于1889年,作者以之获得博士学位。其法文原名是《论意识的直接材料》,《时间与自由意志》为本书的英文译名。在本书中,柏格森提出了“绵延”这一术语,并以此概念为基础,分析了意识的不同状态,阐述了绵延与意识、绵延与时间、绵延与自我的关系。他对人的意识流动不居的特征的描述,目的在于强调意识不间断的流动性是真实的存在,具有本体论上的存在地位,从而试图以之解决哲学上争论不已的意志自由的问题。
赵焰《在淮河边上讲中国历史》
知了先生
《在淮河边上讲中国历史》内容简介:淮河,一条形容美丽、内涵丰富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走在淮河边上,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我们讲述与淮河有关的人与事,用这些从中国历史的躯体上抽出的丝线——明与暗、名与实、道与德、水与人、情与利、暴与乱、爱与怨、幻与变、诗与剑、药与酒、狂与狷、儒与道、歌与城、灵与爱、石与鬼,织出了美妙、隽永、警世的篇章。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
简夕夕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共讲了24堂历史课,以始终执中国历史研究之牛耳的各位北大历史学家们的思路为指导,以普通读者所喜欢的通俗易懂的方式为载体,将历史重新打包,以最具时代气息的方式呈现于读者面前。
我们的敌人:国家
寒音
人是否生于罪、长于邪恶, 我不知道,然而,我绝不怀疑,政府生于侵犯,也长于侵犯。而今我们的文明面临的最致命的威胁时:国家的干预,任何自发的社会力量都被国家所吞噬;我指的是,那些长久以来支撑、滋养和推动人类命运的自发的历史行为。它(国家)承担了大量新的义务和责任;它权力的触角全面而隐秘地伸及公民所有的行动;它俨然成为一个新的宗教,赋予自身行为已宗教方能具有的尊严与情操;它的行使者跃升成为一个独立而优越的阶层,大权在握,巧取豪夺。然而,有一点从起初伊始未曾改变;它始终是所有敏锐的、勤勉的、体面的公民共同的敌人。
林樾《帝国的崛起与没落》
大话龙
《帝国的崛起与没落》简要介绍了匈奴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拜占廷帝国、莫卧儿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中华帝国等七国的崛起和没落的历史轨迹,并力图从庞大的古代资料的考析中探索出文明兴亡更迭的深层规律和奥秘。同时亦对那些没落文明的风土、人文做了发掘和简要梳理,以便于读者了解当时的概况及发展程度。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横跨亚欧大陆,纵观历史千年。《帝国的崛起与没落》为你呈现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帝国的崛起与没落, 解读华丽文明与灰飞烟灭下的兴替图谱……
一个“吃货”的修养—汪曾祺《寻味》
初伊
在汪曾祺众多的散文中,关于吃文化的文章占据了一大部分。如我们熟知的《端午的鸭蛋》、《蚕豆》、《豆腐》、《泡茶馆》……零零总总写了很多,专收汪曾祺谈吃的文章的书也日见增多,从书名上就可以一眼看出,如:《五味》、《寻味》、《四方食事》、《故乡的食物》、《汪曾祺谈吃》等。如果说以汪曾祺作为“吃货”的“典范”,那么至少应该具备会吃、会做、懂得吃这三个标准。
明朝那些事儿-贰-朱允文、朱棣篇
布达林海
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贝尔斯《左宗棠传》
五蕴空
你所熟悉的左宗棠,是传奇、牛人、个性鲜明,但他更像一个符号,对你来说,他是一个与你无关,一点都不生动的历史形象,并无特别的吸引力。 你所不知道的左宗棠,是一个拍桌子、骂人、当面讽刺十几年前的老冤家的小心眼儿的人;喜欢读书、热爱耕稼、对待部下极为宽容,并总是为他们争取最大利益的清军大帅;面对排山倒海的同僚指责,毫不动摇自己的原则,且敢抗旨不遵的铁血官僚…… 《左宗棠传》是威廉姆•莱斯利•贝尔斯(William Leslie Bales)经过多年研究而撰著的左宗棠传记。 全书简述了左宗棠时代清朝政府所面临的危机,以时代大背景为铺垫,完整详细地叙述了左宗棠从少年读书、科举、自学到委身幕府、带兵平乱、成为军事统帅的个人成长经历,并客观、平实地叙述了左宗棠戎马一生中所参与的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 《左宗棠传》借助传主全集、年谱、同时代人相关记录等中文文献和大量西方专题研究文献,客观平实地叙述历史,从中不仅可以看到西方世界对于左宗棠其人及晚清中国的主流观点和评价,更是一部有助于中国读者客观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大众历史读物。
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
蹊默
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所著的《中国人的性格》中,通过列举不同的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性格。史密斯以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经验为基础,诚实而仔细地分析了中国人性格的多个侧面。他为中国人归纳了20多种性格特征,有褒有贬,而且很容易看到一个问题的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读者看中国人的性格,也就会有多种多样的中国人的性格。正是雅瑟·亨·史密斯的孜孜以求,他的著作就像一面镜子,引起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和深深的思考:我们中国人到底具有怎样的性格……
陈舜臣《中国历史风云录》
洛小白
陈舜臣《中国历史风云录》,原名《中国五千年》,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华裔历史作家陈舜臣的代表作,畅销日本三十余年。作品以王朝权力兴衰为线索,以恢弘笔墨书写中国历史上的决定性瞬间和熠熠闪光的人物,将推理小说与历史题材相结合,在历史大脉络的梳理中铺陈历史细节、逼近真相。神人共舞的商、人本务实的周、尚文轻武的宋、露骨重利的明……一个个性格迥异的王朝如纸上戏剧轮番登场,呼之欲出,上演从远古到近代华夏历史的荣光与黯淡。“日本中国历史题材一人”陈舜臣以推理小说的魄力、冷峻的文学笔法、扎实丰富的史料,将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的驳杂知识打通,成就一部雅俗共赏、趣味盎然的中国通史。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七缀集》
洛小白
钱锺书先生是我国当代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学者、作家,其著作博大精深,融贯古今中外,被视为人类文化中具有经典性的巨著。本集由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提供文稿和样书,比较全面地呈现了钱锺书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成就。
郁达夫作品新编
洛小白
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三十年的短暂历程,但在东西方文化浪潮的交汇与激荡之中,却风生水起、云蒸霞蔚,涌现出一代灿若星河的新文学作家,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伟大新纪元。辑入本丛书者,均为名家名作,风格绚丽多彩,文体摇曳生姿,各臻其美,蔚为大观。
《风雨故人来》
月流苏
钱理群文集。阅读之所以能够起到对人的提升作用,就在于它能帮助人超越自身生活、眼界、知识、思想……的局限,进入一个未知的,却又是人所向往的,更为自由的天地。正是这样的超越性与自由感,给我们带来了沉迷其中的无限愉悦。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一方面用自己的胸襟和眼光去发现古人;另一方面,又通过这种发现进一步肯定自己,扩大、丰富自己,建立起支撑自我的精神柱石,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
明朝那些事儿-壹-朱元璋篇
布达林海
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朱元璋pk陈友谅,谁堪问鼎天下?战太平、太湖大决战。卧榻之侧埋恶虎,铲除张士诚。徐达、常遇春等不世名将乘胜逐北破北元。更有明朝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靖难之役。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白老师
《听听那冷雨》是我四十三岁到四十六岁之间的文集,其中的二十八篇文章,从抒情的《听听那冷雨》到幽默的《借钱的境界》,从书评、序言到诗论、乐评,都是我第三次旅美回台以迄迁港定居之间的心情与观点。《听听那冷雨》一篇风行两岸,多次选入台湾及大陆的课本及散文选集。
刀尔登读史《中国好人》
巴巴
《中国好人》所收文章,都属短小精悍,篇篇堪称美文,且道前人所不及道、所不能道。作者一向惜墨如金,文章轻易不出手,常以“量莎士比亚或王国维的尺子”来要求自己,产出极低、质量极高。北大非著名才子邱小刚的第一部历史随笔集,共分三辑:“中国好人·中国坏人”、“世事·人情”、“以天下为狗任”;在作者的态度是,其实所谓好人也不是那么好,所谓坏人也不是那么坏,中国历来的以道德杀人、以忠压倒孝、以忠压倒仁,以及以所谓大节掩盖小节的评价标准和认识视角是有问题的,“礼教自己是不杀人的,它只负责劝人甘愿被杀”;作者尤其对历史上无论是读书的还是放羊的,都“爱以天下为狗任”的传统抱有深刻的警惕,对海瑞一类道德迫害狂式的人物深恶痛绝。
胡绳:两千年间
珍爱一生
《二千年间》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早年的作品。它跳出了以时间顺序列举史实的传统体系,从皇权、官僚、军队、农民等角度,分析自秦朝到清末两千年间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发展到崩溃的历史命运。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通俗的语言使本书问世以来广受好评。此外,本书新增《论鸦片战争——中国历史转变点的研究》《康有为与戊戌维新》等四篇附录,接续正文讲述中国由封建走向共和过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更有助于读者观览中国历史全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相信本书也能为读者总结这二千年历史中的经验,为读者启迪新知。
周作人:雨天的书
何圆润
《雨天的书》收录五十六篇,是周作人(原名櫆寿)自编集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一本,收录了《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喝茶》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本书最可显示周作人前期随笔的风格特色,也就是“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是周作人的性情之作,影响深远。
[
1
] [
2
] [
下一页
] [
尾页
]
帮助中心
电台相关
如何开通主播
如何创建电台
如何编辑电台
关于默认电台
节目相关
如何发布音频
如何录制音频
如何修改音频
如何嵌入音频
意见反馈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