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情+婚姻+家庭=?

(2007-11-01 08:51:22) 下一个

人的一生,免不了會面對愛情.大多數人,因此步入婚姻.然後,創立了新家庭.這是傳統式,傳沿了千百年的模式.,幾乎就架構了絕大多數人的一生.

然而,隨著時代演變,物質論時興,加上或導致道德的沈淪.總之,現代人在面對愛情,婚姻,家庭的態度上,看法上已截然不同.,已是不爭的事實.

首先,讓我們對愛情, 婚姻 以及家庭加以定義.

愛情的定義:

愛情、親情友情是人的三大精神支柱。

愛情是一種情感,它和僅僅由性需求性欲產生出的情感不同,它綜合包括是心理(情感)方面和(通常)生理(性)方面的需求。而且,一般來說,心理(情感)方面比生理(性)方面更加受到強調。

愛情是人類求偶活動中,戀愛約會中的雙方的特殊情感,並延續至婚姻或至老死。戀人間的愛情引發各種美德,包括:包容、接納、原諒、信任、互助、保護、忍耐、以至犧牲

當勉強要得到愛情時,或得不到相對回報時,又會引發各種人性醜行:

妒忌猜疑、痛罵、仇恨報復、傷害毀滅、自殺……良好的情況下,愛情可以促成婚姻或者確立(包括性行為的)永久關係。然而進行的不好的愛情可能會令被拒絕的一方心理受到傷害(感到傷心)。

中國古代士人婚姻以門當戶對、開枝散葉為主,並且行一夫多妻制數千年,婚姻大事就不由當事人做主,是盲婚啞嫁,媒人牽線的辦理婚姻制度。庶人則有一定程度的戀愛自由。

西方在基督教傳入後,以「愛」為中心的教義令西方人重視愛情,但皇室或貴族的婚姻依然以政治利益為依歸,因此歷史上歐洲皇室貴族人物常有婚外情人;其他地區婚姻的地位凌駕愛情.

中世紀的西方,一些戀人因為某些不可逾越的道德或傳統這些障礙不能結合。而強烈的吸引力和不能進行的親昵,使人們對愛情過度地看重。對愛情執著激發了很多人通過詩歌歌曲技藝武力去贏取愛情,或至少是心上人的注意。

但隨著全球一體化,現代人的觀念著重於個人權利和平等自由,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觀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似乎此愛情也偏向於生理上的滿足與發洩.相對,在心灵上的相互了解,契合,以然不若以往.

戀人間的愛情引發各種美德,相對的,似乎已大為淡薄.然而,各種的惡行,更加張顯.

婚姻的定義:

婚姻传统上是男女兩性依一定的法律倫理和風俗的規定所建立起來的夫婦關係。它是组成家庭的基础和根据。是家庭成立的标志。现在的同性婚姻则打破了传统的婚姻概念。

婚姻的本質

婚姻從表現形式上看,是男女兩性的生理和心理的結合;從本質上看,是男女的一種特定的社會結合。從人類社會出現以來,使兩性結合趨於規範化的主要手段是風俗、倫理和法律;現代社會主要是依據法律。

婚姻成立的主要動機不只是在於滿足性需求,還有更複雜的動機。德國社會學家L.穆勒曾歸為三种動機,即經濟、子女和感情,並認爲在上古時代經濟第一,子女第二,愛情第三;中古時代,子女第一,經濟第二,愛情第三;現代社會,愛情第一,子女第二,經濟第三。古代社會,婚姻的主導動機源於婦女是創造財富的活動工具,娶妻是爲了增加勞動力,人的性慾在婚姻之外可以得到滿足。人類婚姻史的第二时期,婦女勞動範圍逐漸變小,財富及繼承問題日趨突出,於是關於個人至親骨肉的後代觀念便成了婚姻的主導動機。娶妻是爲了生育合法的兒女和照管家室。第三時期,婦女社會地位起了變化,個人自由成爲社會生活的基本準則,愛情成了婚姻的主導動機,其次才是生兒育女和權衡經濟。

婚姻的形式

从古至今,婚姻有多种形式出现:

乱婚

血婚制:若干兄弟和若干姊妹相互集体通婚,在古代普遍流行过。中国古代妇女结婚后在公婆为姑舅,是这个制度存在过的证明。现存的马来式亲属制也是证据。

普那路亚婚制: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出来。若干姊妹是他们彼此丈夫的共同配偶,若干兄弟是他们彼此妻子的共同配偶。它建立了土兰尼亚式亲属制度加诺万尼亚式亲属制度

偶婚制:一男一女按照婚姻形式结成配偶,但是不排斥与外人同居。双方都可以随意离婚或分居。

一夫多妻制:一个男性同时娶多位女性成为他的妻子。虽然古代中国和中亚民族都的男子都曾经可以娶多位女子,但是这两者仍然有区别。传统中国的男子,他的配偶中只有一位是正妻,其它的都是小妾;而游牧的希伯来人则是简单的多位妻子。狭义上的一夫多妻制是指后者。

一妻多夫制:一个妻子同时存在多位丈夫,或者多個男子同时娶一个女子为妻子。藏族曾经存在过这种婚姻模式。

单偶制,或专偶制:和单一配偶结婚,并排斥与外人同居,后面一点是这一制度的根本要素。近代文明社会普遍采用这种婚姻制度。

同性婚姻:对这种婚姻的形式是否存在仍旧有不同的意见。传统上,婚姻制度源自于生物的繁衍和后代的养育,离开了生殖,男女的结合只能做为一种关系而不是制度

走婚:一种存在于摩梭人之间的婚姻方式,是一种較為自由的婚姻方式,男女之間不涉及經濟關係,亦並不需要同居,純粹以愛情關係維持的婚姻。

配偶的选择

现代选择配偶的观念一般有幾種:

有些民族中,婚姻对象必须由父母来决定。

有些人认为自己可以很自由地與任何一个相的人结婚。

有些人經過同居,甚至有了孩子才结婚。

如今的世態,婚姻從表現形式上看,偏重於男女兩性生理的結合; 從本質上看要是依據法律。愛情成了婚姻的主導動機,其次才是生兒育女和權衡經濟。婚姻形式,多偏向偶婚制, 单偶制,或专偶制, 少數同性婚姻, 走婚. 至於配偶的选择,則為相愛或同居的自然結果.

家庭的定義:

家庭是由婚姻血緣收養關係所組成的社會组织的基本單位。家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是指一夫一妻制构成的单元;廣義的則泛指人類進化的不同階段上的各種家庭利益集團即家族

家庭观念的演变

古羅馬famulus(家庭)的意思是一個家庭的奴隸,而familia則是指屬於一個人的全體奴隸。羅馬人用familia一詞表示父權支配着妻子、子女和一定數量的奴隸的社會集體。

對家庭含義本質的認識是從近代才開始的。馬克思恩格斯認爲:每日都在重新生産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産另外一些人,即繁殖。這就是夫妻之間的關係,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家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頁)。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爲家庭是肉體生活同社會機體生活之間的聯係環節美國社會學家E.W.伯吉斯(Ernest Burgess)H.J.洛克(Harvey J.Locke)在《家庭》(1953)一書中提出:家庭是被婚姻、血緣或收養的紐帶聯係起來身份相互作用和交往,創造一個共同的文化中國社會學家孫本文認爲家庭是夫婦子女等親屬所組合的團體。中國社會學家費孝通認爲家庭是父母子女形成的團體。

家庭的功能

家庭的功能之一是养育儿童。这是由于人类的婴儿很孤弱,更加需要成人的--尤其是母亲的--照顾。而且由于不同文化的规定,男性女性具有不同的性格,要求要有一个同性的成年与之建立一个密切的联系,作为成年角色的模范。在同一个居住体中,成年男女的存在提供了这样的条件。但是养育儿童并不是家庭存在的唯一原因。从理论上讲,成群的孩子可以由成对经过训练的男女专家来抚养。而目前出现的同性婚姻也对传统的家庭观念带来了冲击。

家庭的功能之二是抚养老人。

家庭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性关系的控制。一个人就是通过家庭获得对另一个人的性接触权利的。乱伦禁忌是历史上所有社会都有的规则,禁止家庭某些成员之间发生性关系

外遇則是一個不那麼普遍的性關係禁忌。許多社會視外遇為禁忌,少數則容許婚外情。

從現今社會的形態,家庭是指一夫一妻制(包括同性)构成的单元. 對家庭含義本質而言家庭是被婚姻、血緣或收養的紐帶聯係起來身份相互作用和交往,創造一個共同的文化然而, 家庭的功能似乎就只是局布的性关系的控制.

如果把這所有的定義彙總,看看我們所處的世界,究竟是如何?

現代人的觀念著重於以生理上滿足與發洩的愛情婚姻觀. 透過法律形式形成婚姻. 家庭的功能以然式微! *抚养老人在中國才存在

深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牛泊煙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聚散俩依依的评论:
她少了一位知己加上情人!
聚散俩依依 回复 悄悄话
  爱情有时会让人变得特别敏感、脆弱、多疑、自卑;而友情只会让你变得更加豁达、开朗、自信、坚强,是人生最好的加油站。
聚散俩依依 回复 悄悄话 戴安娜王妃曾经拥有最美的爱情童话,可结局让人惋惜。她离开的时候,陪伴她的是多年的好友,而非当年的爱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