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禅( dhyana)

(2007-11-28 09:00:55) 下一个
            什么是禅 ( dhyana) - 抄來的…

   [ 禅 ] 佛教 “ 禅那 ” 的简称, 梵语 的音译。也有译为 “ 弃恶 ” 或 “ 功德丛林 ” 者。其意译为 “ 思维修 ” 或 “ 静虑 ” 。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 " 禅那 " 。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 参禅 。虚灵宁静,把外缘 ( 外在事物 ) 都摒 (bing) 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 ( 非肉身 ) 即是 “ 禅 ” 。
  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 “ 什么是微妙的禅? ”
  智洪禅师回答: “ 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
  空中,梧桐落叶飘零;眼前,萧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问赵州禅师: “ 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
  赵州禅师淡淡地说: “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 “ 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
  章禅师将茶水泼在地上,然后问: “ 森罗万象,在什么地方? ”
  大同禅师说: “ 可惜了一杯茶。 ”
  这就是禅,禅者的态度,禅者的智慧。
  一位禅僧向赵州请教: “ 怎样参禅才能开悟? ”
  百岁高龄的老赵州像是有什么急事,匆匆忙忙站立起来,边向外边走去边说: “ 对不起,我现在不能告诉你,因为我内急。 ”
刚走到门口,赵州忽然又停止了脚步,扭头对禅僧说: “ 你看,老僧一把年纪了,又被人称为古佛,可是,撒尿这么一点小事,还必须亲自去,无法找到任何人代替。 ”
  禅僧恍然大悟:禅是一种境界,一种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的感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 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须自己亲口尝一尝。
  什么是禅?凡是对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个题目严格说来是有问题的,因为禅是不能讲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为了把禅的境界介绍给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语来说明。
  现在的社会到处烦乱,物质生活奢侈浮华,但是,有不少人却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苦痛倍增。所以,这个能解决生命问题,提高生命境界的禅学,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识份子和社会人士的重视。
 「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能,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禅合乎真善美的条件;虽然不容易谈,可是要知道什么是禅,那我们就不能不尽力弄清楚。现在分成三个部分来叙述,这三部分是禅的历史、禅的内容与禅的修法。

禅的历史


   佛陀 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无涯,可是,这些无数的文字般若,与禅宗的起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 “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 ” 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印度禅师代代相传,第二十八祖 菩提 达摩到中国来,时值南朝梁武帝在位。 梁武帝 笃信佛法,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众,造桥建庙,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无量。当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时,梁武帝问他说: “ 我所做的这些佛教事业有无功德? ”
   达摩 祖师说: “ 并无功德。 ”
  梁武帝被泼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劳,怎么会毫无功德?所以,他对达摩祖师的回答,并不满意。
  其实,从深一层面来说,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报,应属福德,并非功德。在禅的立场看,达摩祖师所说,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却不得梁武帝的欣赏,因此,达摩乃转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从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禅的高妙,确实不能以一般的见解去论断的。像梁武帝的这种用心,只求为善得福,并不是禅宗的究竟目标,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报而已,在禅师的眼里,是与开悟的道无关。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学,壮年在龙门香山出家,后入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不准许,神光遂在门外伫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腰。达摩见他确实真诚求法,允许入内。并问他:『汝究竟来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 “ 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
  达摩喝道: “ 将心拿来,吾为汝安! ”
  神光愕然地说: “ 觅心了不可得! ”
  达摩这时居然说道: “ 吾与汝安心竟! ”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烦恼本空,罪业无体,识心寂灭,无妄想动念处,是即正觉,就是佛道。若能会心,佛性当下开显。
  我们一般称达摩为中国 禅宗 始祖,而慧可就是二祖。
  后来慧可传三祖僧璨,僧璨传四祖道信,道信传五祖弘忍。
   神秀 博通三藏,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讲经说法,教化四方,当时的人,莫不以其为五祖的传人。这时却从南方来了一个 惠能 ,根性甚利,虽处南蛮犹獦獠之地,求法热忱,并不落人之后。
  当他见到五祖时,五祖曾试探他说:『南方人没有佛性。』
  当时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
  五祖经他这一反驳,知道这人是顿根种姓,非常人所及。为了考验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暂避众人耳目。
  后来,五祖令众人各举一偈,以为传法的依据,若是见性,即得衣钵,成为五祖传人。这时大众都以为衣钵非神秀莫属,所以没有人敢与他竞争。
  当时,神秀日夜思量,终于提出一偈: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这一偈子,五祖认为虽然不错,但却仍未能见性。所以衣钵没有传给他。
  惠能在柴房里得悉此事,心想我也来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语题在墙上。这 偈语 是这样的: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五祖见了,知道惠能已经 见性 。为恐其招忌,乃着人将偈拭去。然后到柴房敲门。问道: “ 米熟了没有? ”
  惠能答曰: “ 早就熟了,只等着筛耳。 ”
  五祖遂又在门上敲了三下,惠能会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请他开示。
  五祖传授他《 金刚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顿然大悟。五祖遂将衣钵传他,并命他南行,以待时机。五祖送到江边说:『我操船送你。』
  惠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遂自行到南方弘化,终成为震烁古今的六祖。
  从这些历史记载,可知禅的风格确是相当独特的,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实是得其真机。但是由于禅门宗旨,并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然而禅的机锋教化,都是明心见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而予以揭露。他的原则是建立在「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所以进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这一层的意义?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报,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吗?至于今天谁才能直探禅门本源?这就要靠众生求法的宏愿和实践了!

禅的内容


  古今禅门公案皆为禅师考验或印证弟子悟道的对答,其实这种对答,就是一般人所谓的 “ 考试 ” 。不同的是,它是随各人的根性与时间、地点而变化,它没有明确的划一标准答案,也不是从思考理解得来的。所以,如果不是禅门的师徒,有时候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而且,如果用常人的想法来推敲,往往会发觉 “ 公案 ” 之违背常理。
  禅是离语言对待的,是不可说的,一说即不中;可是,究竟真理固然如此,但对一般人如果不说,岂不是永远无门可入吗 ? 所以,我们见到禅宗的语录居然也相当多,就是这个缘故。现在,我们就禅的内容特色列举几点,以为入门的契机,使我们进一步认识禅门的风光。

   ( 一 ) 禅与自我

  在佛教的其他宗派中,有些是依他力的辅助始得成佛,而禅宗则是完全靠自我的力量。如净土法门持诵佛号,密宗持诵真言,都是祈请诸佛加被,配合自力而后得度。在禅门里有一警语: “ 念佛一句,嗽口三天 ”! 禅师们认为成佛见性是自家的事,靠别人帮忙不可能得道,唯有自己负责,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保证。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风光,人人具足,反求内心,自能当下证得。
  宋朝时,大慧宗杲禅师要道谦外出参学,道谦不肯,后来宗元与他同往。宗元曾告诉他说,有五件事别人不能帮忙:走路、吃饭、饥、渴、排泄。
  有人问赵州禅师道: “ 怎样参禅才能悟道 ?”
  赵州禅师听后,站起来,说道: “ 我要去厕所小便。 ”
赵州禅师走了两步,停下来,又说道: “ 你看这么一点小事,也得我自己去! ”
  求法也如是,别人何尝帮得上忙 ? 言下道谦恍然大悟。
  从前父子两人,同是小偷,有一天,父亲带着儿子,同往一个地方作案。到那个地方时,父亲故意把儿子关在人家衣橱内,随后就大喊捉贼,自个儿却逃走了。儿子在情急之下,乃伪装老鼠叫声,才骗走了那人家的主人,终于逃了出来。
  当他见着父亲的时候,一直不停地抱怨。
父亲告诉他说, “ 这种功夫是在训练你的机智,看你的应变能力,偷的功夫,而这种应变的智力是要你自己掌握的,别人是没有办法帮得上忙的。 ”
  这一则故事,虽然不一定是实有其事,但正可以比喻禅门的教学态度。禅师们常常将其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识领域的死角,然后要他们各觅生路。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能够冲破这一关,则呈现眼前的是一片海阔天空,成佛见性就在此一举。 “ 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 ,这种披荆斩棘的创发宏愿,在禅门中可说是教学的基本宗旨。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修持上独立承担,自我追寻,自我完成,这是禅的最大特色。

   ( 二 ) 禅与知识

  禅不讲知识,因此,不受知识的障碍,也更视知识为最大的敌人。知识教人起分别心,在知识领域里,人们会因此迷失了自我,甚至为邪知邪见所掌握,形成危害众生的工具。所以,禅首先要求追寻自我,其过程和手段,往往不顺人情,不合知识,违反常理。
因为在禅师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红的,柳不一定是绿的,他们从否定的层次去认识更深的境界。他们不用口舌之争,超越语言,因而有更丰富的人生境界。傅大士善慧说: “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 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语句,完全是在与迷妄的分别意识挑战,以破除一般人对知识的执著。扫除迷妄分别的世界,使人进入一个更真、更美、更善的心灵境界。禅语是不合逻辑的,但它有更高的境界;禅语是不合情理的,但它有更深的涵意。
  六祖曾说:我有一物,无头、无脸、无名、无字、此是何物 ?
  神会接口答道:此是诸佛之本源,众生之佛性。
  六祖不以为然,明明告诉你无名无字,什么都不是,偏偏你又要指一个名字相 ( 佛性 ) 出来,这岂不是多余。禅的教学是绝对否定一般分别意识;不容许意识分别来参杂其中。
  在佛门中,被人们赞美为知识广博的智闲禅师在参访药山禅师时,药山问他: “ 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
  智闲禅师愕然不能回答,于是尽焚所藏经书,到南阳耕种。有一天,当他在耕地时,锄头碰到石头,铿然一声,而告顿悟。 “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 。这就是药山不用知识来教授智闲的原因。他要让智闲放下一切知识文字的迷障,来返求自心。这种超然的教学,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在一般知识界里,简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这是禅的另一项特色。

   ( 三 ) 禅与生活

  人整天忙碌,为的是生活,为的是图已此身的温饱,可是这个 “ 身 ” 是什么 ?
  禅师说: “ 拖着死尸的是谁 ?”
  这种问题,在一般人是不容易体认得到的,人们辛苦地奔波,饱暖之外,又要求种种物欲;物质可以丰富起生活,却也常会枯萎了心灵;口腹之欲满足了,却往往反而闭锁了本具的智慧。人们的日常生活,完全在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下被向前推动着。善恶是非的标准,都是社会共同的决定,没有个人心智的真正自由;所以这一时代的人们,往往感觉到,虽然拥有了前人所梦想不到的物质生活,却也失去了最宝贵的心灵自我。这是现时代的人类的悲剧。事实上,人们也逐渐地觉察到这一危机,也曾设想了许多补救的办法,社会哲学家,也提出了改良的方案,虽是改善了一部份,但对整个泛滥的洪流,似乎也无济于事。
  禅,这个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到处充满着生命力,正可以扭转现代人类生活意志的萎靡。
  禅并不是弃置生活上的情趣,确切地说,它超越了这些五欲六尘,而企图获得更实在的和谐与寂静。他一样的穿衣,一样的吃饭, “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 。如有僧问道于赵州禅师,赵州回答他说: “ 吃茶去 !” 吃饭、洗钵、洒扫,无非是道,若能会得,当下即得解脱,何须另外用功 ? 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凡圣相通的。禅,不是供我们谈论研究的,禅是改善我们生活的,有了禅,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 !

   ( 四 ) 禅与自然

  何谓禅 ? 禅就是自然而然,禅与大自然同在,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什么是道 ?“ 云在青天水在瓶 ” , “ 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 ” 。用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前后的山水的内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这种禅心是何等的超然。
   “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 ; “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 ,随地觅取,都是禅机;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俯拾即得。
但是,今天的人类,与自然是站在对立地位的,人类破坏自然界的均衡,把自然生机摧残殆尽,展现在世人眼前的一切,都靠人为的障碍机械操纵,而告僵化、机械化。这样生活下去,怎能感到和谐,怎能不感到空虚,使精神烦忧而痛苦呢 ?“ 禅 ” 就如山中的清泉,它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他如天上的白云,让你飘流四方,任运逍遥。

   ( 五 ) 禅与幽默

  悟道的禅师,不是我们想象中枯木死灰一般的老僧入定,真正的禅师,生活风趣,而且更具幽默感。在他们的心目中,大地充满了生机,众生具备了佛性,一切是那么活泼,那么自然,因此,纵横上下,随机应化,象春风甘霖一般地滋润世间;有时具威严。有时也至为幽默,这正是禅门教化的特色。
  温州玄机比丘尼,参访雪峰禅师。雪峰问她:
  从何处来 ?
  从大日山来。
  日出也未 ?
  如果日出,早这溶却雪峰。 ( 这是说我若悟道,则盛名必将雪峰禅师掩盖,哪需来向你请教 )
  雪峰又问:叫什么名字 ?
  玄机 !
  日织几何 ?
  寸丝不挂 !
  雪峰心想,你真有这个本事吗 ? 随口说道:
  汝袈裟拖地了 !
  这时玄机猛然回头,雪峰大笑说:
  好一个寸丝不挂 !
  太监鱼朝恩,权震当朝,一日,问药山禅师: “ 《普门品》中说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请问什么是黑风 ?”
  禅师并未正面回答,只是不客气直呼: “ 鱼朝恩 ! 你这呆子,问此何为 ?” 鱼朝恩听了勃然变色,正要大怒,药山禅师笑道: “ 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了 !”
  灵圳禅师参访归宗禅师,问道: “ 如何是佛 ?”
  归宗禅师说: “ 不可语汝,汝不信;汝若信,过来吾告汝 !”
  然后细声贴耳地告诉他: “ 汝即是 !”
  这些弘化教导的手段是何等的幽默 !
  学禅,要有悟性,要有灵巧,明白一点说,就是要有幽默感 ! 古来的禅师,没有一个不是幽默大师,在幽默里,禅是多么活泼 ! 禅是多么锐利 !

禅的修法


  以上仅是就禅的历史和禅的内容特色,向诸位作简单介绍,现在我再进一步来告诉各位禅是如何修法。
  古代禅师的棒喝,那是在教禅;禅者的扬眉瞬目,那也是论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是在参禅,赵州八十行脚,这是在修禅;这些典型,都留给后人很大启示,现分叙几点,略加介绍。
   ( 一 ) 提起疑情
  世界上的大部分宗教,最重视的是信仰,而且不可以用怀疑的态度去追觅教义,但是禅宗在入门时,首先须提起的便是疑情。尤其禅门,更是要有大疑,才能大悟,若是没有疑情,则等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绝不会有开悟的时候。 “ 如何是祖师西来大意 ?”“ 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 念佛是谁 ?”…… 这些问题,并不是要学禅的人去找资料写论文,它只不过是要提起禅和子的疑情而已。
   ( 二 ) 参究下去
  疑情起了以后,进一步要用心去修,所谓迷者枯坐,智者用心。用心是随时随地,用全副精神去参,并不是在打坐时才是用心参禅,这么追本溯源的疑下去,问下去,一直到打破沙锅问到底,则豁然大悟,这种开悟的境界能描述吗 ? 很难。只能告诉大家: “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
   ( 三 ) 身行力学
  本来禅是不可说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我今天在这里说了许多许多,已有画蛇添足之嫌,事实上,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生活上去实践,衣食住行处寻个着落。那么,一屈指,一拂袖,上座下座,无一不是禅,各位,若要再问什么是禅,我告诉你: “ 睡觉去 !” 懂不懂 ? 不懂 ! 不懂!参 !

中国禅和老庄

   胡适 曾说: “ 中国禅并不来自于印度的 瑜珈 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珈或禅那的一种革命。 ” 铃木大拙 曾说: “ 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 ” 他认为中国人把禅解作 顿悟 ,是一种创见,也足证中国人不愿囫囵吞枣似的吸收印度佛学,他说: “ 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像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救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 禅宗的形成最早是受到大乘佛学的推动,由于大乘佛学的推动使 老庄 的透彻见解,以禅的方式上获得了复兴和发展。  Thomas Merton 曾说: “ 唐代的禅师才是真正继承了 庄子 思想影响的人。 ” 可以说,禅师们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庄的见地一致的, 道德经 的第一、二两章便说出了禅的形而上基础。至于禅和庄子的关系,铃木大拙分析得非常清楚,他说: “ 禅师的最明显的特质是在于强调内心的自证。这种自证,和庄子的 坐忘 心斋 和朝彻是如出一辙的。 ” “ 坐忘 ” 两字的原意,可以说是坐于忘,或沉入于忘的境界。这个忘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忘己和忘物。下面是庄子描写有关坐忘的故事:有一次,颜回告诉孔子说他的功夫大有进步,已忘了仁义,孔子认为他还不够深刻。过了几天,他告诉孔子说他已忘了礼乐,孔子仍然没有加以赞许。再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告诉孔子说他已 “ 坐忘 ” 了。这境界连孔子也有所不知,反问颜回,颜回解释说: “ 堕肢体,黜聪明,离开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 。 “ 心斋 ” 见于庄子人间世中孔子和颜回的一段对话,据说颜回有一次要到卫国去游说,孔子浇了他一盆冷水,认为他还没有做到纯一不乱的境界,如果贸然去谏,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于是颜回便向孔子请教方法,孔子告诉他要 “ 心斋 ” 说: “ 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心。 ” “ 朝彻 ” 是道家修练的一种境界,庄子曾描写过一段有关朝彻的故事。有一次,有人问女偊,为什么他年纪那么大了,但容貌还是嫩得像小孩一样,女偊告诉他这是得了道的功效。那人又问女偊:他是否可以学道呢?女偊坦白的说他不是学道的材料;接着便把自己教学生卜梁倚的经过告诉他说: “ 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 我们不能否认禅师们都是佛家,但他们对于老庄思想的偏爱,却影响了他们在佛学中选取了那些和老庄相似的旨趣,而作特殊的发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