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汉字文化

刚从中国大陆来到北美大陆,愿与北美的中华同胞们交流对故土文化的感悟;也从美洲这种新的视角回观中华文化。愿中华文化在新的大陆能发扬广大。
正文

转贴一篇春节回老家见闻

(2012-02-20 19:42:38) 下一个

散文:千年之交,家乡巨变

千年之交,家乡巨变     原文作者:张时钊(陕西省气象厅退休,居住西安)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276735&extra=page%3D1

2012年,大年初二,带全家六口飞温州,抵乐清市大荆镇,拜会亲友。我兄弟姐妹六人,五十七年没在一起了。今年约定,从东北、西北赶来,第一次会聚一堂,欢乐可想而知。

今春多雨,幸好初三初四放晴,第一天到老家双峰乡安然村扫墓。第二天游了雁荡山。在旅游遍地开花前,雁荡山还是世界有名的景点呢_­。

改革开放后,我已多次回家,最后一次是2003年。开放初期,变化巨大,最近9年,发展进步更为深入。

老家离海20里,却是山区,田少人多。一开放,青壮年不论男女,都外出打工,足迹遍布二十八省区。挣钱回家,即造房子。开始造的二三层楼不满意,扒了,重盖四五层的,外贴磁砖,式样和装饰,比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漂亮洋房旁边会有“茅坑厂”(厕所),大杀风景。这茅坑实是一口大缸,上盖小丑帽似的茅草顶,一面敞开容人坐在缸沿拉屎。有时茅坑集中在路边,男女坐在一起,实不雅观。我孩子回南方,最怕上厕所。缸内苍蝇蚊子成群,每次屁股被叮得直叫。我曾拍了一些照片,准备向政府反映,自己也曾设计过改造方案。谁知这次回家一看,这些茅厕不见了,家家都改成抽水马桶,还加淋浴设备。我笑自己迂腐,还好没有把个人意见提出去,那设想即使被采纳,也不可能这么快实现的。

只可惜有些良田也盖了高楼。村前叫“门前垟”的水稻田,本不大,几乎缩小了一半。人口也增加了一半,但家家生活却比过去好了上百倍。主食已是粳米,杂交米,原来大部分人家是以“番莳丝”(红薯干)为主要粮食的。红薯挖出后,放在大木桶里,注满水,用木棍搅两下,捞出来刨成丝,在竹簾上晒,风大阳光好,两三天可干。但南方多雨,天气不好就烂了,那是苦的,也只得吃。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生活还算可以,最低也该是下中农吧。但我们只有早中两顿最后一小碗才能盛白米饭。晚上又是番莳丝粥,里面参点米,是要先在石臼里捣两下,才易熬成粥。当时的米是出饭率最高的籼米。每顿都留一半饭作“饭娘”,烧饭时拌点新米,加一锅水,像熬粥一样煮很久,叫作“蹦”。蹦到新米充分胀大后,才在锅边压下大量番莳丝,把米饭高高地挤到一边,再盖锅盖,烧到大汽上升为止。等蒸汽下去后,最后还“转烧”一把火。这样,有些米不知泡煮多少遍了,估计一小碗饭最多是二两米。过年打年糕、裹粽子,大量的也是“番莳粽”。先把藏在窖里的鲜红薯挖出来,刨成丝,用菜刀轧成米粒大小。过年前,家家轧,全村笃笃声。轧好后拌些干糯米,就可裹粽子,还要用力压实,煮熟才能成型。而裹白米粽时,不但不能压,糯米还要先泡胀,否则未煮熟就裂开了,现在全国都反以粗粮为珍品了,这番莳粽也成为风味小吃,据说只有大荆一带才有这种粽子。

田地缩小了,山林倒长好了。山到户,有经管,发展果树,还有经营花木者,我外婆家甚至改名叫果木场村。但更主要是因为烧饭不用柴(造房早不用木头了),多用煤气了。过去,“柴米油盐姜醋茶”,柴还是第一位的,家家都有几处堆柴的地方,时时要打柴储备着。安然是小村,柴山也近,但也得爬高500米以上。我外婆家是大村,解放前就有上千烟灶,田地远,山更高,出门要带饭,一天只能打一担柴。山养好了,溪水也比较清澈了,但这次仍没看到鱼虾,大概污染还很重。城镇化在悄悄进行着。我妹子家,原住在山上,现分为几户,都早已定居到大荆镇。叔伯们也搬到了平地,住了几辈人的房子已塌了。我小兄弟及其子女也改在大荆建房、买房,安然老家盖的二层楼就空在那里。人类生产水平低的时候,只得逐水草而居,分散于地球表面,便于攫取太阳能。生产力提高后,聚居于城镇,一方面集体可提升力量,另一方面,把大部分地球表面还给自然,维持生态平衡,能够更好地控制和利用它。

“若要富,先铺路”,路更宽更长了。现在不时兴买拖拉机,而是买汽车、小轿车。我亲属里就有不少汽车,从温州到大荆有一百多里,他们就自驾车等在飞机场接我们。国家生产的钢筋水泥多了,我看到乡村干道正在改浇钢筋混凝土。一般道路早已是水泥路,甚至山间羊肠小道也有抹上水泥的。遗憾的是,山林间还出现了不少水泥浇的坟墓。这里的坟墓像一张大大的太师椅,靠背处刻墓志,扶手和前端,都有装饰花纹,前面还有平台,置石桌石凳,供扫墓祭奠时用。一座墓要占地十多平方米,比起其他省市,只立一个墓碑的大多了。土葬已被禁止,只放一个骨灰盒,值得浪费那么大一块土地吗?上世纪七十年代兴建集体墓园,总占地小得多,还曾被批评。现在山包给私人了,想怎么安排就怎么用,别人管不及。更使我惊异的是,这次有几位亲友,拉我去到他的生墓上,夸他化了几万元钱修的。还有同龄、甚至比我小的,表示不要子女的钱,正计划自己兴建。封建社会,皇帝登基,就要经营自己的陵寝。现在大家生活提高了,都成皇帝了,竟可以安排自己的后事了。这种“进步”,倒底有益还是有害?

[ 本帖最后由 张时钊 于 2012-2-21 05:20 编辑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