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窗夜话

本博客主要发表一些历史类,尤其是涉及心理史学的三国类杂文。
正文

国士之风——从史料看姜维人格魅力

(2010-12-17 09:10:20) 下一个

伯约的文韬武略,品德才具,均已载诸史册,本文拟从其人格特质方面探讨他的人格魅力。

中国人人格与西方人存在差异,王登峰教授将中国人人格分为七个维度: 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事态度。下面试用这七个维度来评价伯约的人格特点。

一、外向性,包括活跃、合群、乐观三个小因素 。 “活跃”反映的是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 , “合群”反映的是人际交往中的亲和力 , 而“乐观”反映的是个体积极乐观的特点 。

关于前期表现, 裴注里有载:“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 阴养死士” ,说明伯约喜欢结交绿林豪杰;归蜀后,受到诸葛亮、蒋琬的栽培器重,最后迁大将军, “居群臣之右”,在蜀国的融入也很成功;投降钟会后,“ 会厚待维等,皆权还其印号节盖。会与维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钟会的信任和推重。这些都说明伯约活跃、合群,外向性很好。

至于乐观因素,从上述事迹看,总的来说是很积极乐观的。但三国志也记载了以下事迹:“维本羁旅托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显示到了伯约生命后期,内忧外患,独木难支,一个很乐观的人也变得既“危”且“惧”,蒙上了悲观的阴影。可能此时,他对自己的人生悲剧已经有所预感了吧!

二、行事风格 , 包括严谨、自制和沉稳三个小因素。“ 严谨 ” 反映的是工作态度和自我克制的特点 , “ 自制 ” 反映的是安份和遵守规矩的特点 , “ 沉稳 ” 则反映做事小心、谨慎的特点 。

(孔明)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思虑精密”反映其中的严谨和沉稳, 说明伯约不仅做事认真、踏实和有条理 , 而且细致谨慎和谋定而动。但 陈寿最后的评论中有一句“玩众黩旅,明断不周”,则对伯约的严谨和沉稳人格特征作了负面评价。我个人认为,陈寿已是晋臣,伯约既是他故主,又是魏晋叛臣,迫于时势他不敢明确赞美,只能贬损,这句评价很难说是公允的。

三、才干 , 包括决断、坚韧和机敏三个小因素。“决断”反映的是个体的决断能力 , 坚韧 反映的是毅力特点 , “机敏”反映的是自信、敏锐的特点。

(孔明)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此段评价中“ 敏于军事,既有胆义”,反映其 才干 中的 决断和机敏因素,体现了伯约敢于任事、勇于决断、积极进取、思路敏捷的特点 ; 九伐中原、图谋复国则表现了其中的 坚韧因素, 说明其 做事目标明确、坚持原则、有始有终。

四、善良,包含诚信、正直、重感情等人格特点。

孔明评价伯约“忠勤时事”、“心存汉室”,充分肯定了伯约忠贞不渝的人格;伯约其后数十年守护蜀国的金戈铁马,最后诈降复国的锦城碧血更是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信义的内涵, 华阳国志曰,“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也 说明了他的正直。

五、情绪性 , 包括耐性和爽直两个小因素。“耐性”反映的是情绪控制能力和情绪表现特点 , “爽直”反映的是情绪表达的掩饰性特点 。

  他在费祎手下 时,“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壮志难酬,想必他也很不满,却没听说他象杨仪、廖立那样口出怨言,而是始终维持了和上司的良好关系; 钟会写书劝降,伯约也没象诸葛赡那样大怒,斩来使,受激出战,只是“不答书, 列营守险 ”, 说明他耐性还是不错的。他伪降钟会时,想来内心充满了屈辱和仇恨,却能做到与敌人“情好 甚欢 ”, 说明需要时他的 情绪可以掩饰得很好。

六、人际关系 , 包括宽和与热情两个小因素。“宽和”反映的是对他人的基本态度,“热情”反映的是主动和与人为善的特点 。

陈寿引用杨戏事说伯约 “外宽内忌”:“ 延熙二十年,随大将军姜维出军至芒水。戏素心不服维,酒后言笑,每有傲弄之辞。维外宽内忌,意不能堪,军还,有司承旨奏戏,免为庶人。”在我看来,杨戏傲慢侮上,挑战统帅权威,受到免职的处分也不为过,伯约也没当面给他难堪,不能就凭这件事说伯约不宽厚,其他 谯周、张翼、廖化也提了很多反对意见,也没见伯约打击报复。不过,宽容热情看来不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七、处世态度 , 包括自信和淡泊两个小因素。“自信”反映的是对理想、事业的追求 , “ 淡泊”反映的是对成功的态度。

裴注所载:“傅子曰:(维)不脩布衣之业”,则说明伯约从青年时代起便志向远大。伯约的《 报母书 》里面也写道:“ 良田百顷,不计一亩。但见远志,无有当归”。后来顶着朝内一片责难之声坚持北伐更是反映了他积极进取、矢志不渝的精神。

新近的中国人人格结构常模研究中,发现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前两个维度,是行事风格和才干,反映了中国人在知觉其人格结构时首先注重的东西。而这两方面的内容对人们所能达到的成就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既具才干,又能勤勉、严谨做事,才会做出成绩。

孔明丞相对伯约的评价,恰恰主要集中在行事风格和才干两个维度,充分说明了孔明在简拔人才时对才干、勤勉与成就潜力相关性的重视程度。孔明又特意提到善良因素,这是对一个人人为人品行的评价,说明了他对人品的看重。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从这些评价可以看出,伯约的确德才兼备。

从上面看来,伯约唯一不够出类拔萃的人格维度是人际关系。与他同传(三国志)的蒋琬相比似乎颇有不如。他后期在朝堂上是孤独的,得不到朝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连军方元老的廖化、张翼都提出反对意见,可能也是造成他北伐困难重重的原因之一。


综上,可以看出伯约在人格七个维度中,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处事态度六个维度均为上选,体现了他志存高远,谋勇兼资,诚信守义、坚忍不屈的高尚人格,有国士之风,千载之下,仍然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后记:
在以成败论英雄的今天,很多人忙着去追捧曹操司马懿之流,可是我却愿意对这位失败的英雄情有独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他是无愧于英雄之谓的。就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也以上书刘禅的洞明,欺瞒诸葛绪的机智,悍据钟会的决绝,奉旨解甲的悲壮,诈降复国的隐忍,以身殉国的惨烈,昭示着亦智亦勇、舍身取义的国士情怀,令吾人深深向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