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窗夜话

本博客主要发表一些历史类,尤其是涉及心理史学的三国类杂文。
正文

“时时误拂弦”的音乐学解读

(2011-02-06 13:19:40) 下一个

近读李端的五律 “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 ,有所感,特与热爱周瑜的朋友分享。

“拂弦”又称“刮奏”,是古筝演奏中相当富有特色的技法,最能体现古筝乐器的艺术特色。它对旋律具有华彩性的装饰效果,既可表现潺潺流水,叮咚作响,又可模拟连天悲风,呼啸而来。

不同类的刮奏在具体运用方面是颇有讲究的。大体分为连接性刮奏、装饰性刮奏和内容性刮奏。

连接性刮奏,必须做到 “ 连 ” ,要最大程度地使其与前后音相连,这就又牵涉到刮奏的时值问题,应依照刻定的时值来安排刮奏的长度和音阶走行的频率,务求充实、饱满,前后戮连,才能够达到连接性刮奏的目的。

而装饰性刮奏则重在 “ 装饰 ” 二字,必须起到 “ 锦上添花 ” 的功用,要做到短小灵动,突出一个 “ 趣 ” 字,因此装饰性刮奏的音阶行走频率一般较快,要刮得轻盈流畅而不死板。

内容性刮奏是刮奏运用中最复杂,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种,它要表现的景象和情绪千变万化,完全在于演奏者如何表达。同一个刮奏在不同的乐曲中有不同的意味,在不同的演奏者手中又有不同的灵性,在不同的听者耳中更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内容性刮奏的高深之处就在于演奏者须与听者形成共鸣,把你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弹奏与听众脑海中浮现的内容统一起来。所以,把握内容性刮奏最关键的在于 “ 感受 ” ,能准确地表现意境,表现情绪。

现在让我们来想象一下李端那首 “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 的意境吧。

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筝弹得行云流水。其时周郎大名遍吴中,作为专业的筝者,当然不可能不知道他。好不容易有个机会能在思慕已久的周郎面前一展才艺,一定要选一段精彩绝伦的筝曲以娱知音,而且还要使用最有表现力的指法 —— 拂弦。当然,这段拂弦是内容性刮奏,要做到寓情与弦,寓境于弦,以期获得周郎的共鸣。

作为一个职业的筝者,把曲子弹得完美无瑕是应有的素养,何况她从习筝以来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是那么严格!而这次盛会中宾客的尊贵,房舍的精美,秦筝的华丽,无一不暗示她这次盛会必须完美无瑕,不能出任何差错。她对自己的技艺也有绝对的自信。她是吴中有名的筝妓,筝艺已趋化境,而这曲子她已经谈弹过上千遍。

但不知为什么,她脑海里浮现出 “ 曲有误,周郎顾 ” 的那句歌谣。她微笑着摇摇头,象是想把这句歌谣甩掉。她是不会用这种方式来获取周郎的注意的!因为弹错而注意到自己,那就不是青眼而是轻视了;就算他认为自己是故意弹错引他注目,他也会认为自己轻佻的。她虽然是个地位卑贱的筝妓,也不屑于用这种方式来赢得知音。

开始弹奏了。她轻扬皓腕,指尖便流出天籁般的乐音,正所谓 “ 奏清角之要妙,咏绉虞与鹿鸣。兽连轩而率舞,凤琅沧而集庭 ” ,动听得似乎鸟兽都将闻之起舞。拂弦这段更是极尽佳妙,一时如淙淙溪流,一时如滔滔江水,一时又如瀑布飞溅。。。

但是, 尽管她百般注意,拂弦时还是出错了!而且还错了不止一次!她的错误泄漏了她的内心秘密。根据弗洛伊德的过失心理学,这次错误是潜意识发挥作用的结果。正如弗氏所说, “ 过失不是无因而致;乃是重要的心理活动;它们是两种意向同时引起 —— 或互相干涉 —— 的结果;它们是有意义的。 ” 而 “ 时时误拂弦 ” 则是重复的过失问题。他认为 “ 错误而至于重复,可见它必有用意,而不是事出无因 ” 。也就是说,过失看起来似乎是被动的,但它们其实是一种主动的行为,甚至是故意的一种心理倾向或意向的体现。过失是由于两种 ‘ 意向 ’ 互相牵制而发生的心理行动。说到底,她内心还是希望得到周郎一顾啊!这种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背叛了她的自尊和骄傲。

她略带惶恐地瞥向周郎,不出意外地发现周郎也向她望来。幸运的是,她在这双眼睛里看到的不是轻蔑与嘲弄,而是对她筝艺的欣赏和珍惜,以及对如诗般少女心事的了然与体谅。

一瞬间,她觉得能得如此知音,作为一个筝者此生已经无憾。

对我而言,读这首诗是多重的享受。周郎在这首诗中,不唯善解筝音,而且善解人意,正是“闻弦歌而知雅意”啊。周郎的形象从美妙的筝音和风流的诗词中翩翩走来,定格在永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