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酒微甘

唯读书与写字不可辜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从《切腹》谈切腹——日本武士电影观影笔记 (3)

(2022-07-20 19:23:05) 下一个

电影《切腹》

谈日本武士片绕不开《七武士》和本片。《七武士》,是一曲武士的挽歌,象征着武士时代的逝去。“武士就像风,从大地上漫卷而过,那些农民始终和大地在一起,永远地活下去。”电影里剑术最高强的武士久藏死于火枪之下,就是武士时代逝去的残酷象征,这是他们无法抵御的宿命,也是古典时代公正、高贵及英雄主义的消亡。关于《七武士》的各种影评分析太多了,该说的都说了,此处恕我不再多言。

在我个人看来,小林正树导演的《切腹》,其成就甚至要高于《七武士》。也许是因为电影是从个人、家庭的角度切入,讲述的是一个悲剧。相较于《七武士》,充满了情感力量,赚了我大量眼泪。短短几个月,连看了三遍。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故事的讲述方法也独特,类似《罗生门》,由几个人的口述拼出一个完事的故事,初看是一个无赖武士假借切腹索要钱财,被迫用竹刀切腹,最后咬舌自尽的故事,看到最后才知道这是武士时代逝去的大背景下家庭悲剧。仲代达矢饰演的津云在失去全部家人后,抛弃生命来质问日本武士制度和文化的残忍虚伪,最后不愿死于火枪之下,切腹而死。看完这部电影,我开始迷上了仲代达矢。

这部电影不但拷问武士道精神,还兼有政治意味,最后井伊家的家老大笔一挥,将整个事件一笔抹去,真相永远不为世人所知。这种作法我们现在见得还少吗?虚伪的武士尊严就像井伊家供奉的先祖的盔甲那样七零八落。 

同样反映了武士阶层的没落,同样是对武士制度的反思,《七武士》从宏观层面探讨武士阶层与农民阶层在无形的“历史洪流”中的载浮载沉,而《切腹》则从个人的命运深入进去,以小见大,控诉了武士道所谓尊严高于生命的虚假与可笑。

最值得一提的是,编剧桥本忍,《罗生门》、《七武士》、《切腹》、《大菩萨岭》、《夺命剑》都是出自他的手笔,而且,据说本片仅是《七武士》剧本材料的边角余料,拍完《七武士》后,再拼凑出一个故事,却是这样打动我心,只有“佩服”两字了。  

电影中,仲代达矢和丹波哲郎在草丛中决斗的场景拍得十分美,大风起兮云飞扬,草木含悲,风云变色,天地为之动容。。。岩下志麻非常美,私以为比高峰秀子、原节子要美得多。

从《切腹》谈切腹

日本有种很奇怪的能力,总是能把某些疯狂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反而会体现出一种纯净。大约这就叫做变态吧。切腹就是其一。

日本武士道中最惹人眼目的当属切腹,Harakiri。日本文化将其视为一种有尊严的死法。切腹后产生剧痛,且一般不会即刻死亡。为了减轻痛苦,通常会找介错,在最痛苦的一刻,将切腹者斩首。日本武士将切腹视为最光荣的死法,电影《人斩》里,以藏最后没有被判切腹,他感到很气愤;刺杀多名维新志士的新选组头领近藤勇希望自己能被判切腹,能荣誉地死去,最后却被判斩首。

据说切腹的最早起源,是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而切腹成为武士最光荣的死法源自于本能寺之变时的清水宗治。清水宗治被丰臣秀吉围困于高松城,丰臣秀吉为了立即回去讨伐“逆贼”明智光秀,要求清水宗治自尽,否则屠城。为了拯救城内军民,清水宗治选择自尽,他优雅地乘着小舟,又跳上一支舞蹈,才庄严肃穆地切腹,介错人立刻斩首,这次的切腹的庄严令在场的所有军人动容。明明赶时间的丰臣秀吉在阵中一步都没有移动,他说要见证名将清水宗治的死,甚至后来还感叹道:“清水宗治是武士之镜。”

至于为什么选择腹部这个部位,因为日本人认变灵魂寓于人的腹部。“我打开我灵魂的宝库,给您看看它的样子吧。是污浊的还是清白的?请您自己来看它吧。”事实上,据说腹部乃是神经密集之处,故切腹时会产生极大苦痛,让人感到生不如死,因此能勇敢、凛冽地完成切腹的仪式,是最能够凸显一位武士不惧痛苦,坚持贯彻武士道之最有尊严死亡方式。

切腹有许多种,武士为了追随死去的君主而死,叫追腹;其他的有谏死、有牺牲、有自刃、有为名誉、有愤腹、读《叶隐闻书》里许多莫名其妙的切腹事件。

切腹按体位,可分为“立腹”和“坐腹”两种。方法主要有“一字”、“二字”、“三字”、“十字”四种。十字型应该是最痛苦的。一字型从左至右横拉,刀刃要深入肋骨之下,并微微上翻地拉。所谓二字形和三字形腹,则是在一字形腹的伤口上方或下方,再拉一刀或两刀。这三种是比较轻松的方法。十字型,先将肚子一字形剖开,然后不要拔出肋差,直接将其抽回到靠近脐部处,向脐下豁开,再从脐下向咽喉方向上划。十字型切腹是非常优雅而英勇的方法,也是最痛苦的方法,如果切腹人想要切腹后拉出肠子掷向某人的话,应选择十字型。

看电影里的切腹场景,腰腹部缠上白布,胁差上裹着白纸,都是为了防止鲜血四溅,弄脏地面,要牢记日本文化最讲求唯美。

武士切腹,为了表示自己的英勇,不能闭上眼睛,其次,切腹最讲究姿势,不能因为痛苦而摔得四仰八叉的,最优美的死亡姿势是身体向正前方倾倒,侧倒都不太美好。

介错人,由于切腹非常痛苦,但又不会立即死去,切得不好的人,可能长达七十二小时也不会断气,所以有时候需要介错人在场,在切腹人最痛苦的一刻,将其斩首。介错人一般是切腹自杀者的亲友。武士如果战败但输得光荣,对手可能会为了向其勇气致敬,而自愿担当介错人。

看了这么多武士电影,除了此片以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切腹有《日本最长的一天》中的三船敏郎的切腹,《忧国》中三岛由纪夫的切腹。前者震憾,后者恐怖。三岛由纪夫作为作家,文字唯美,但我觉得他有些变态。他自导自演的电影《忧国》可以说是他日后真正切腹的演习,虽然只有半个小时,但缓慢的节奏,看得真痛苦啊。另外,他还在《人斩》里出演了外冷内热,一酷到底的倒幕杀手田中新兵卫,最后切腹自尽,看来三岛的确是痴迷于切腹、痴迷于武士精神。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spot321 回复 悄悄话 看了您前面对日本武士的介绍,就感觉您一定会说到切腹自杀,果然被我猜中了。与觉晓有相同的感慨,觉得您写的很威武且气壮山河,文字的气势不亚于切腹的武士。虽然觉得切腹自杀很极端,但是不得不佩服那些疯狂的武士。最经典的,三岛由纪夫的自杀要算一个。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读的也痛苦,何况写。佩服你的勇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