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海听涛

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正文

黄仁宇的《汴京残梦》

(2007-04-15 01:30:53) 下一个
黄仁宇,恐怕应该是那种身在学术圈,却享有大众性声名的人吧;自然,这种情况恐怕也并不是黄先生自己刻意所求的,不过,他依然像所谓的余秋雨现象那样颇具争议。史学界不乏鞭笞之声,而史学圈以外却有大量的人力挺黄仁宇的。于我而言,感觉将黄仁宇与余秋雨相提并论,总有一些“不相称”的,黄的人品、学问和文字等诸多方面,余秋雨恐怕是难望其项背的。读黄仁宇的书,总有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他的文字让人读来,仿佛是一位老者对你将一生的经历和见识徐徐道来,让人觉得优雅而又舒适。初识黄仁宇,自然是从他的那本“赫赫有名”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好像中央八台正在播放一部关于海瑞的历史连续剧,好像这部片子的导演(抑或是编剧)似乎也曾提及黄仁宇的这部书,不过说实话,那部片子自然无法与黄的书相提并论。不过,一读之下,我便被他的文字所吸引了,后来又陆陆续续地读了他的《中国大历史》、《关系万千重》、《赫逊河畔谈历史》和《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等书,倒也是颇为愉快的阅读经验,同时也了解到他的“大历史”研究框架理论,这方面到底有多大的学术价值,我本人不是历史学者,难于置评,只是我倒是觉得那些围绕这一论题展开的对黄的批评,可能是只见其小处,却失其大矣。真正终结我那一个阶段的“黄仁宇阅读”的是他的《青山黄河》,这部自传性的书,好像是别人翻译的,实在是失去了黄仁宇的那种文字的魅力,不过,也未必全怪译者,可能黄本人的写作便是有些诡异之处,后来在《读书》杂志上刊登的一篇书评,也对此有所分析。但是,《青山黄河》这部书,我最终还是没有读完,可能是败了口味的缘故,使得我从此放弃了对黄仁宇的阅读。这次在书店逛悠的时候,不经意之间看到了这部《汴京残梦》,草草看过介绍之后,得知是黄本人的译本,总算是重新勾起一些兴趣,加之我本人对宋史的喜爱,便决定买来看看。北宋的历史,总是有一种纠结的感觉——宋朝是一个在文化上极其发达的时期,文化的发达程度有的时候甚至令人觉得有些像那种成熟得过火的桃子;但是,在文治繁盛的背后,确实武功上的孱弱,虽然不乏义气志士,但是他们的那种整理河山的意气却基本上在那些脍炙人口的宋词当中消磨殆尽了。不过,黄仁宇的那种文风倒似乎颇为适于描写这时的社会气氛,全书借着北宋末年的改革时期为大背景,主线是描摹《清明上河图》的画工的人生经历,黄仁宇不像常见的历史小说家的手笔,将这个动荡时期却写得细腻平和,从表面上看,倒是画师徐承茵的个人经历更为引人入胜。不过,黄仁宇究竟还是个历史学者,小说写得就像宋人的工笔画一样,细腻铺衬的背后,总还会若隐若现地带出历史学家对历史该向何处去的信念的执着,也就难免带着失意叹息的口吻了。不过,好在这种口吻来叙述北宋的那段历史,倒也是合于我本人对宋史的纠结情愫,至于书中述及徽宗、蔡京父子、童贯等人物的角度,自然不同于《水浒传》的草莽气息,倒也算是另一种审视北宋末年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历史的丰富性可能从来不会真的如文学作品和我们日常思维观念所理解的那么单纯和苍白。(黄仁宇:《汴京残梦》,共235页,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定价:RMB18.00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